图片
01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人闲静下来时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在万籁俱静的夜里,偶然有音响反而更显衬出山的幽静。人只有在闲的夜静里,才能听到尘世之外的清音在空谷中回荡,读之令人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02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他以夕照和人声来衬托深山的幽、静、空。具体而微,妙不可言。
短短二十个字,既是一首幽美的诗,又是一幅生动自然的画,足见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艺术鉴赏力。
03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全诗不见诗人的身影。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悠扬晚钟。灵澈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处,诗人虽未曾在诗中出现,可转念一想,记录下这一切的不就是在画面背后的诗人吗?
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归意,诗人形象隐于诗外,表露寄托诗人不遇而闲话,失音而淡泊的情怀。
图片
04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这首诗意境与前面的《鹿柴》一诗,意境极为相似。王维的山水诗中,虽然着力表现的是一种寂灭般的幽静,但其中一直流注着诗人温润的血脉。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平淡无奇,但是它的妙处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真是妙手天成,又有匠心运用其间。
05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唐·刘长卿《听弹琴》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看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
世人都是这样趋时随俗,而自己则是寂寞无援的心态,从听琴中不知不觉悲从中来。
06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送别》
送君送到山中路口,辞别之后,你便踏上了归途。你孤身一人在暮色苍茫的山林中弯弯小路上行走,而这时,深青的山峦间又添上一层夕阳的余晖。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的惆怅,以及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越仔细体会,越感到无比悠长,一丝丝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图片
07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浣花溪一带春暖花香、风和日丽的景色,“丽”“香”二字突出了江山和花草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秀美的景色:后两句描写春天鸟儿悠然自得,和前两句春景相比衬,构成一幅色彩明媚的初春景致图。
全诗笔意简洁,生动流利,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让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
08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于言表。
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
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09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此诗为写景之作。诗中描写了雪后终南山的美景。此诗短短四句已完完全全地写出了终南山的雪后初霁之景。
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的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受冻,心里着实也不是滋味,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图片
10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这是孟浩然漫游吴越时所作。这首小诗,将羁客之愁与黄昏之景打成一片,情景交融,写得淡而有味,蕴藉含蓄;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
1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小诗语言浅显,读来朗朗上口,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读人的情思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文人不像农民这么早起劳作,他在安闲清寂中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上心头。
1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是思乡名作,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诗以平白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即情即景,忽离忽合,令人百读不厌。
图片
13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这首诗以秋风为题,通过描绘秋风的萧瑟和雁群的迁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中写到,秋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带来了萧萧的声响,送走了南飞的雁群。清晨,秋风已吹进庭院的树木,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这秋风的声音。
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14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唐·杜甫《八阵图》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杜甫一生写有不少关于诸葛亮的诗篇,且有数量不少的名篇名句流传于世。本诗旨在赞颂诸葛亮辉煌的一生,崇敬之情溢于篇中。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十个字,展现了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和丰功伟绩。后两句,既表达作者对刘备晚年伐吴失败的微词,同时也对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遗恨表示深切的同情。
从内容上看,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跌宕有致,感情深刻,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1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鹳雀楼上俯瞰到的壮丽景色,并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与不凡的抱负。
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后两句写诗人欲穷千里目,需更上一层楼的豪情壮志,也能反映盛唐时期人们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全诗意境雄浑壮阔,富有哲理。
图片
16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灵澈,你是行僧如同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岂肯在人间居住?你要去,我劝你一定要到清静极致的地方做一个真正的高僧。千万不要到沃洲山去了,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还经常炫耀自己的清高雅致呢。
这首诗是刘长卿送别方外上人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方外上人如孤云野鹤般的超脱尘世之态,并告诫他不要去沃洲山,因为那里已经为世人所知。
全诗结构简单,言简意赅,直抒胸臆而不作婉曲之词,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一片诚挚之情。
17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唐·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秋夜思念友人邱员外时所作。诗人运用了虚构手法,使眼前景和心中意同时并列。
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天涯咫尺的深厚友谊。
全诗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作者从容落笔,浅浅着墨,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以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18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飘摇,飘摇不定。
这是一首语言朴实的小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生活,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和危险。唤起人们对百姓疾苦的注意。
鲈鱼虽然味美,但这捕捉却异常艰辛危险,从侧面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图片
19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唐·王建《新嫁娘词三首》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尝尝。
这组诗以新嫁娘的视角,展现了新婚生活中的种种情景和感受。
其中,“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一句,描绘了新嫁娘初次下厨的情景,她努力适应新的家庭环境,尽力做到最好。
整首诗通过对新嫁娘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位聪明的小媳妇初入夫家,唯恐处事不当的心态,先从天真的小姑子下手。这样的生活充满诗意与情趣。
据说这首小诗是诗人作好了诗文给上司看,但诗人不知上司的欣赏风格,就先请旁边人过目的意思。
20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天然图画。既是山水画,又是花鸟画。描绘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诗人住在成都草堂。草堂一带的自然风光,一年四季都在变化。
又一个春天眼看就要过夫!于是出人意外地写出后两句,对照先一年春天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所写的“青春作伴好还乡”,便能理解“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所蕴含的情感波澜。
2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座座山峰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条条小路上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江面上却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渔翁,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首诗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出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
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
整首诗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顽强不屈、凛然无畏、清高孤傲,不屈权贵的高尚品质。
图片
22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元稹《行宫》
空旷冷落的古旧行宫,只有宫花寂寞地艳红。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论唐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寥落的古行宫,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谈论着玄宗皇帝昔日的盛事,以此度日的凄惨人生。
诗人以行宫为题,但不见行宫之貌,只见宫人垂老之态。诗人借古讽今,讽刺了统治者昏愦好色,荒淫误国的历史因由,感叹王朝兴衰。
23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这是一首邀请朋友前来喝酒的诗。诗中写道,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的红泥小火炉烧得正旺。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以绿酒、红炉、白雪、色彩丰富,渲染出温馨的饭局,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情意深长,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暖和友情。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24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张祜《宫词》
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听完一曲何满子,眼泪不禁双双落下。
这首诗以一位不幸的宫女来代表成千上万的宫女,抒发了她们对宫廷生活的哀怨之情。
诗中写道,故国远在千里之外,深宫却已经待了二十年。一声何满子的乐曲,使得宫女双泪垂落。
诗中很自然地用了“三千”、“二十”和'一”、“双”两组数字,使表达更为清晰、准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
全诗以深沉的感慨,将宫女们悲惨的命运一览无遗,作者对她们除了有深切的同情,还有对皇帝的憎恨,给读者一种无限悠远,渺茫的特殊感受,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图片
25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经接近黄昏了。
李商隐一生蹉跎不遇,此诗就是他对于黄昏美景的赞美和对于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感慨与遗憾。
诗中写道,傍晚时分诗人心情不悦,驾车登上古原。只见夕阳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全诗语言凝炼,意境深远,诗人借夕阳的美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此时的景致如此妖娆,美丽的夕阳散放出迷人的余辉,然而好景不长,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进而感叹自己一生被挤在夹缝中,郁郁不得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
26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去山中寻访一位隐者而未能相遇的情景。诗中通过问答的形式,将隐者的形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诗人询问童子隐者的去向,童子回答说隐者采药去了,只在此山中,但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具体在何处。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富有音韵之美,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虽寻访不遇,但答案已经在心中,高僧本就是这样来无景去无踪。淡淡流露出对隐逸者的高洁风骨有着无限钦慕景仰之情。。
27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这是诗人久别家乡在返归的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后两句抒写近乡时的心情。
被贬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因为交通不便,离家乡越近,反而越担心,以至于遇到从家乡来的人,竟不敢问家乡的情况。
全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艰辛感受和无奈之情。
诗貌似平凡,但一精彩写出,顿成绝妙好词,语言浅近,不饰雕琢,心理描写细腻入微,感情深挚自然。全诗将这种思乡心切,近乡情怯的复杂思绪和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含蓄不尽。
图片
28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金昌绪《春怨》
我敲打树枝赶走了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好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此诗写一位女子思念远征在外的丈夫。不正面写女子思夫而从侧面写出女子的内心情感,极尽曲折之妙,表达她对远征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
春光明媚的清晨,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呢?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
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怎能不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呢?
29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李贺《马诗》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这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
这是一组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
30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李白《夜宿山寺》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这首诗是李白独自一人寻幽览胜,即兴写就的诗作,诗中描写了寺中高耸的楼宇,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技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寥寥数笔,却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诗人身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有返璞归真之妙。
图片
3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李峤《风》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这是一首非常精巧的咏物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风的特性,展现了风的神奇力量。
风本来是看不见的,诗人通过四种可见之景来描写风.可谓独具匠心。再则,全诗并没有出现“风”字,但每一句里都能见到风的身影,这一点也实为难得。
诗的前两句一“落”—“开”写出了风的轻柔,后两句用“千尺”与“万竿”两个数量词写出了风的狂疾,风给大自然带来的千变万化,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32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王维《辛夷坞》
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艳的红萼。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
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花落,也不需要人们悼惜。
该开便开,该落便落,纯任自然,这就是哲理所在。
图片
33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地冻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诗人把冬天傍晚投宿、山野风雪夜归的生活片段描绘得有声有色,“苍山”“白屋”“犬吠”“风雪”“归人”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境况,表现了诗人对劳苦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诗人在雪夜投宿芙蓉山主人家中的情景。一幅生动的风雪夜归图。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34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这是一首抒愤诗。用三千丈白发来写愁。想象奇特、夸张,显露出了诗人不凡的气魄和笔力。诗人虽有为国出力、为民解忧的理想,但当时黑暗的政治却不容许他去实现。诗人
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都宣泄出来了。
图片
35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这首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放的品格。诗中描绘了梅花在墙角凌寒独自开放的情景,并通过“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句,点明了梅花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虽然身处寒冷之中,却能散发出幽幽的香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梅花不畏严寒的高尚品质自比,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的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整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但意境深致,耐人寻味,正是诗人冷峻、倔强性格的写照。
图片
36
弄日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唐·白居易《遗爱寺》
我玩弄着石子面对小溪而坐,为了赏花绕着寺庙周围的小路行走。不时听到小鸟的啼鸣声,到处都能听到泉水的叮咚声。
这是一首景抒情短诗,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遗爱寺的宁静美景和诗人的闲适心境。
全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7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语言朴素,简明扼要又带委婉含蓄,借红豆来表现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红豆至今仍被视为爱与相思的象征物,无疑是得力于此诗的深情妙思。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十大配资软件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