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愿这里带给您舒适愉悦的阅读体验。
“这场战役指挥得一团糟,指挥官简直该被枪毙。”
这句话出自2015年一位网友在网络上发表的“易被忽视的近现代军事评论”中,言辞犀利。
据传,1988年许世友上将去世三年后,陈锡联将军曾公开评价许世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表现,严厉批评其指挥不当,甚至直言许世友“昏了头”。
然而,邓小平对这一指责持截然不同态度,他认为许世友的指挥并无问题。
那么,回到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许世友的指挥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陈锡联为何会做出如此严厉的批评?
展开剩余91%真相到底是什么?
进入七十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逐步改善,中苏关系却日益紧张。
此时,越南也在密切关注中美建交的动向。
此前,中国曾多次提供军事援助给越南,但中美实现和平建交后,中国可能停止支援,这对越南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同样,刚刚经历冷战洗礼的苏联也感受到了压力。
中国和苏联曾是亲密盟友,但苏联对中国的领土和资源虎视眈眈,争夺中国的珍珠岛资源,导致两国关系逐渐恶化。
美国与中国都具备强大实力,而苏联与两国均已闹翻,陷入孤立。
此背景下,中美建交无疑令苏联倍感威胁。
于是,苏联选择联合越南,以此牵制中国。
依靠苏联大量武器装备支持,越南在中越边境频繁发动武装挑衅,甚至入侵中国的南方友邦柬埔寨。
越南的这一系列动作,严重威胁中国的领土安全。
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彰显军事实力,中央军委于1978年12月7日召开会议,决定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
作战计划为两路进攻,分别从广西和云南方向同时打击越南军队。
其中,广西东线战役最为关键。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邓小平在军委会议上针对广西东线总指挥人选展开激烈讨论。
正当选人难定之时,军委提出了许世友上将的名字。
许世友自红军师时期起便参与革命,拥有丰富作战经验。
越南地形以山地丛林为主,类似朝鲜战场,许世友在抗美援朝夏季反击战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同时,他担任广州军区司令时多次指挥对越支援任务,对越南军队了解深入。
最终,中央军委一致同意,邓小平正式任命许世友为广西东线总指挥。
当时,许世友已74岁高龄,身体尚算硬朗。
接到重任后,他满怀激动,向组织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许世友率领东线六个师和六个团陆军对阵越南第一军区,西线由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
东线作为进攻重点,难度极大。
许世友面对的是驻守高平的越南346师和谅山的3师,这两支部队实力强劲,战斗力极为顽强。
为了应对强敌,许世友做了充分战前准备。
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亲自深入离敌阵地仅数百米处勘察地形,详尽分析敌我态势。
当时,我军动员约22.5万兵力参战,而越军约10万。
虽占人数优势,但越军历经抗法抗美战争洗礼,作战经验丰富。
加之苏联提供先进轻武器,令我军胜算不敢掉以轻心。
综合判断后,许世友决定借鉴朝鲜战争作战经验,组织48个炮兵团,发挥重武器优势,以榴弹炮和火箭炮压制敌军。
作战模式在实战中发挥了优势吗?
从2月17日至26日,我军与越南军展开第一阶段激战。
许世友率东线部队攻占高平、同登。
炮火连天,我军突破越军第一道防线,凭借兵力优势攻克越南老街,深入敌境20至50公里。
面对我军步步紧逼,越军紧急调兵遣将,甚至动员公安和民兵支援前线。
越军主打法为机动作战,旨在瓦解敌军凝聚力和意志,而非正面消灭敌军前线。
正因如此,越军初期对我军压迫攻击不惧,宁愿牺牲也要硬抗到底。
最终,越军虽“自损一千,伤我军八百”,仍难阻挡我军攻势。
第一阶段战役,我军成功占领关键战略城镇。
攻克中越交通要冲同登时,许世友采用“穿插”战术,派遣126师分两路东溪突进,同时坦克正面猛攻。
越军凭借地形优势设置四道严密防线,
但许世友指挥有方,我军成功突破,顺利占领同登,并切断高平以西铁路。
此战切断了越军重要交通线,阻断敌军增援,重创越军士气。
首战告捷,为后续战役奠定坚实基础。
2月27日,战斗进入第二阶段。
许世友率部进攻谅山要地。
越军吸取教训,稳扎稳打。
谅山是河内的最后防线,一旦失守,首都将迅速陷落,越军大势已去。
3月1日,河内增援精锐首都防卫军第308军发起反击。
越军甚至违反国际法规,使用化学武器,导致我军多名士兵中毒。
消息传来,许世友怒不可遏,命令:“全力攻占谅山,一间房子也不留。”
他指挥集中300余门火炮,发动长达30分钟的猛烈炮击,使谅山成废墟。
我军猛烈打击下,越军主力溃散,许世友率部占领外围防线及粮仓,成功夺取谅山。
然而,正当许世友准备乘胜追击,直指河内时,3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自卫反击战达到目的,边防部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接到撤军命令时,许世友震惊不已,难以理解为何在决胜关头退兵。
作为将军,他只能无条件服从。
他甚至坦言:“若给我两小时,河内必破。”
这一言论并非夸大,当时越军确实难敌我军攻势,深知我军优势。
因此中国宣布撤军时,越军表现乖顺,急切希望中方撤退,丧失往昔嚣张气焰。
那么,为什么选择在关键时刻撤军?
首先,此战目的非占领越南,而是警告越南停止边境挑衅,维护领土安全。
战争取得胜利后,我军积累宝贵经验,国际威望大增,越南未来恐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战前苏联与越南签订25年《相互防卫条约》,若占领越南,可能引发中苏战争,局势极其不利中国。
最后,战争彰显了中国作为东南亚多个国家盟友的地位,保护了地区盟友利益。
越南妄图扩张柬埔寨、泰国等国,中国以此战严厉警告越南,展现大国风范。
基于这些原因,中国决定撤军。
撤军时,许世友发布三项重要命令,最大化战争收益。
第一,沿撤退路线布雷,阻止越军追击,并震慑对方。
第二,破坏南北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线路、电站等,惩罚越军并阻碍其复建,防止再次挑衅。
第三,销毁所有越南武器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大部分武器装备曾依赖中国支持,抗法战争期间,中国克服重重困难提供大量战略物资。
如今越南背弃旧盟友,许世友此举也是为国家出了一口气。
在这三项命令指挥下,我军安全撤离,19天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外界纷纷称赞。
许世友功不可没,为生命最后时光再立战功。
然而,1988年,一位网友以陈锡联名义发表文章,指责许世友指挥失误。
称许世友率三个军、十几个师、六成机械化兵力,却未击破越南一支集团军,是严重战略失误,形同“打糊涂账”。
网友的论述表面合理,实则歪曲事实。
首先,越南地形复杂,我军未全面机械化,而是摩托化穿插作战。
其次,越南当时并无集团军编制,所谓集团军不准确。
发布于:天津市十大配资软件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