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是古代宫廷后妃佩戴的一种礼冠,彰显着尊贵的地位。
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的明定陵,即明代第13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地宫被打开。
在其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奢华的皇后凤冠,总共装饰了大型红宝石和蓝宝石128块,各种珍珠5449颗,可谓是精美绝伦,好似诉说着主人公显赫幸福的一生。
然而很多时候,荣光背后其实充满着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事实上,这顶凤冠的主人,不仅没有显赫的家世,还一生无子,但却凭着顺从隐忍,成了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后。
她便是明神宗的孝端显皇后王喜姐。
这位宠遇平平的女子,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一生。
公元1564年,王喜姐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官宦家庭。
她的父亲王伟是正九品的文思院副使,虽官职不高,但看重教育,对女儿按闺阁淑女的标准用心教养,还让女儿学习诗词歌赋。
转眼间,王喜姐出落成了落落大方的妙龄少女。
不难想象,按正常的轨迹,王喜姐会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平平凡凡地度过一生。
但命运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其安排。
公元1577年,神宗的生母李太后下诏礼部,要求在京师及北直隶等地为皇帝选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预防外戚干政,所以制定了一项选妃制度: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
换句话说就是,皇帝的后妃要从民间选取贤良淑德、仪容端正的女子,出身门第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因此,王喜姐正好就在此次选妃范围内。
而挑选神宗的皇后,很大程度上要遵从李太后的意愿。
李太后从一个普通的宫廷侍妾,一路走到贵妃、皇太后的位置。
兴许经历的种种,让李太后很难去容纳一个强势的儿媳,相反,顺从才是李太后对皇后最重要的要求。
就这样,在参选的450余人中,14岁的王喜姐及另外一名同龄女子陈氏被选出来,又经过严格的相貌生辰、言行家世等对比之后,最终王喜姐脱颖而出。
第二年,年仅15岁的王喜姐被册立为皇后。
虽然她迎来了无上的荣耀,但踏入后宫这个波云诡谲的地方,对天真的少女而言,未必是幸事。
不可预知的风险潜伏在暗处,一切都充满着变数......
最初上天是眷顾王喜姐的,虽然她与神宗在婚前从未相见,但两人婚后还是相敬如宾,相处得颇为融洽。
不仅如此,神宗还爱屋及乌,将这份恩泽延续到王喜姐的家人身上。
王喜姐的父亲原本只是正九品,但因女儿被封为皇后,他的地位也随之得到提升,一跃升为锦衣卫千户。
不久后,神宗又打算赐予王喜姐的叔叔和弟弟世袭的锦衣卫指挥官职位,但碍于张居正的坚决反对,便只将他们封为锦衣卫指挥副官和锦衣卫千户。
王喜姐平日端庄谨慎、温婉乖巧,对太后也极为孝顺,所以她也深得太后的青睐。
《明史》曾记载:
“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
神宗很敬畏自己的母亲,所以在后宫里能讨得太后欢心,就等于拥有一张护身符。
无疑,此刻的王喜姐是幸福的,夫妻关系融洽,又深得婆婆的喜爱。
她只需耐心等待孩子的降临,毕竟为皇家延续子嗣,是她身为皇后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这一等,就是好几年。
好不容易怀孕了,却只生下一个女儿。
于是,没过多久,太后便要求为皇帝选妃,挑选一些善良、贤淑的女子入宫。
太后的用意其实很明显,国无储君,社稷不稳,而王喜姐这么久才怀孕,产后还要休养一段时间,哪怕她再喜欢王喜姐,也不得不以皇室血脉的延续为重。
于是,神宗册封了郑贵妃。
与王喜姐不同的是,郑贵妃不但容貌娇艳动人,而且个性活泼开朗,很懂得讨皇帝欢心。
就这样,她一步步抓住了神宗的心,而王喜姐逐渐失宠。
后来又因屡次流产,王喜姐身体每况愈下,更让她被冷落。
相比之下,郑贵妃一路就顺遂得多。
公元1586年,郑贵妃为神宗生下了三皇子朱常洵,并因此被封为地位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
神宗宠爱郑贵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王喜姐虽然只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对此却十分大度,颇有母仪天下的风范。
《明史》记载:
“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
王喜姐心里明白,作为皇后,避开其锋芒,不与郑贵妃争斗才是明智之举。
因为皇后不仅代表着皇室的尊严和形象,更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聪慧如她,从不因个人的情感得失而忽略肩上的重任。
后宫偶尔发生矛盾争端,她总能够妥善地处理和调解。
对于其他妃嫔的孩子她也关怀备至,并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神宗的李敬妃在生下皇七子后去世,这时,王喜姐又伸出援手,把她生的两个儿子带到身边亲自抚养,一直到成年。
神宗的后宫在王喜姐管理下一片祥和。
王喜姐的行为也让她赢得了丈夫的尊重,明神宗曾亲口评价这位皇后:
“中宫乃圣母选择,朕之元配。
见今侍朕,同居一宫,就少有过失,岂不体悉优容?”
也就是说,王喜姐是他的元配,他和王喜姐住一起,很少见她有过失。
认清自己的定位,不与嫔妃争宠,而是一心做好皇后的本分,这正是王喜姐的通透之处。
王喜姐不仅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是神宗最亲密的顾问之一。
有时神宗不批阅奏章,致使奏章堆积如山。
这时,王喜姐便会将它们妥善保管好,每当神宗提到某件事,喜姐便拿出对应的奏章,无一疏漏。
有时一些大臣直言进谏触怒了神宗,王喜姐也会劝神宗宽恕他们。
王喜姐虽然不在朝堂之上,却一直心系天下百姓。
当地方出现饥荒时,她会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钱用于赈灾和给士兵发军饷。
对民生的深深关怀,使她一度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公元1590年,王喜姐还刊刻了《观世音感应灵课》并亲自题记,祈祷宫闱清吉、国泰民安。
天下人感怀于皇后的贤德,将她誉为“女中尧舜”,其事迹被载入史册。
公元1594年,坤宁宫先行起火,后延伸至乾清宫,致使两宫俱毁。
王喜姐遂与神宗一同居住在启祥宫。
为了保护皇帝安危,每当神宗参与游宴之时,她必定跟从。
不得不承认,身为皇后,王喜姐确实做到了尽职尽责。
王喜姐虽然没有赢得神宗的专宠,却也收获了丈夫的尊重与认同,这何尝不是对她的一种肯定。
所以哪怕多年来,她一直没有诞下嫡子,却丝毫不影响她的地位。
神宗敬重王喜姐,始终以皇后还可能生育为由拒绝立储,直至公元1601年,他确定王喜姐不能再生育之后,才把出身低微的皇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
朱常洛虽为太子,却不受神宗宠爱,宫人因此经常欺压他,而王喜姐多次帮助他、保护他,彰显了国母的气度。
公元1620年,本就身体不好的喜姐最终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56岁。
神宗悲痛欲绝,没过多久,竟也随她而去。
之后,俩人合葬于定陵,并附太庙。
王喜姐是古代皇后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出身不显赫,也没有生下嫡子,却稳坐中宫42年,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后。
她从不使自己陷于争宠,而是靠格局与气度扭转命运,赢得了人心。
十大配资软件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